地 址: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
电 话:020-123456789
网址:envizgroup.com
邮 箱:admin@aa.com
7月11日,在“2024年天河区新型科普合作联盟第三届科普基地交流活动”中,创新词农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(人工智能学院)副教授、农业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(以下简称“科创中心”)科普讲师熊万杰分享了《农文理融合——科普方式的科普变革》这一主题,他分析了华南农业博物馆与科创中心的业科农业+馆、种业馆、学美科技馆中的美共传统文化因素,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(包括古诗词)中有丰富的广州古诗农学思想和农业科技的元素,将其用之于农业科普,创新词农对提高内容的农业趣味性和亲和度,提升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。科普
熊教授分享了古代典籍中的业科农业、古诗词中的学美农业、诗词与科学的美共美美与共三方面的内容。他首先介绍了古代典籍中对农耕、广州古诗榨油、南药、炊具的描述,然后梳理了古代典籍中的部分农业思想以及农业科技。例如,《管子》中提出了“不夺农时”的思想,强调要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;《荀子》中则提出了“多种多收”的思想,鼓励农民种植多种作物;而“清明早,立夏迟,谷雨种棉正当时”是对农业生产中气候和种植时序的生动描述。又如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耒耜,用于翻整土地和播种庄稼;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犁,装有铁制犁铧和犁壁,用牲畜或人力牵引,可以轻松地进行翻土、碎土、起垄等;起源于汉代的木耧由耧腿、耧斗和耧把组成,制作精良,可以控制播种量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土壤中。
他还系统梳理了广东粮食、果、茶、花、南药、畜牧等产业的发展历史。如约14000年前,广东清远牛栏洞地区出现野生稻;约7000年前,茶发乎神农氏;5000年前,广东曲江马坝出现栽培稻;4000年前,《禹贡》中都有记载柚子开始栽培;4000年前,殷商甲骨文中有蜂蜜记载;2400年前,范蠡写成《养鱼经》;2200年前,屈原的《楚辞∙招魂》中有这样的诗句:“胹鳖炮羔,有柘浆些”,这是甘蔗种植的记载;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,雷琼黄牛在雷州半岛驯化;周朝时中药肉桂名为“官桂”,明代李时珍所著的《本草纲目》把肉桂列为补品中的上品,载其“开腠理,致津液,通其气、补肾火、消沉寒”;《后汉书∙南匈奴列传》:“汉乃遣单于使,令谒者将送……橙桔、龙眼、荔枝。”“荔枝”两字出自西汉,而古名离枝,意为离枝即食,杜牧名诗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千古传诵,苏东坡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同样风靡至今;公元764年,唐朝陆羽所著《茶经∙八之出》载:“岭南生福州、泉州、韶州、象州……往往得之,其味极佳”;明朝李时珍把陈皮写进《本草纲目》,并注明了陈皮以广陈皮为佳的标注;清朝乾隆10年《普宁县志》第九卷土产篇“果之属”中就有“普宁梅”的文字记载,这是“普宁青梅”名称的最早记录和历史源头;清朝陈淏子《花境》言“梅本出于罗浮、庾岭,喜暖故也”,说明广东惠州罗浮山、江西广东交界处的大庾岭是著名的梅花产地。
另外,他还介绍了古诗词对的茶、蔬菜、水果、酒、美食、二十四节气等的描述,并举例说明诗词是用巧夺天工的文字描述自然现象,科学则是用言简意赅的数学揭示自然规律,而现象和规律是相辅相成的;科学可用来解释诗词,科学之美可加深诗词之美;诗词可用来说明科学,诗词之美可增益科学之美。
熊教授的讲座引起了与会嘉宾的极大兴趣。华南农业博物馆副馆长王茹说:“熊教授充分运用我馆的农业资源和文化因素,以讲座和讲解的形式为参观者服务,受到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。他的讲座往往能引起共鸣,讲解也比较生动。”华南农业大学邓小玲教授则认为,古代的很多农业科技都源自于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应用,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予以分析和解释,将农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,将农业科普化兴味索然为兴趣盎然,很有意义。
熊万杰副教授是中山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博士,近年来主要从事智慧农业的研究和推广工作,但他从小对传统文化感兴趣,发表过多篇诗歌和散文,著有《诗词与科学》《物理学与传统文化》《并行计算》等专著,被吸收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。
【来源】南方农村报